中高考:家长该为哪些错误行为买单?-凯发官方

意津资讯
中高考:家长该为哪些错误行为买单?

引言:中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,小意在机构也接到越来越多的求助电话,大多是孩子出现考前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复习效率低下、手机上网成瘾等,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的状况会影响即将到来的大考,但根据小意观察,孩子的很多临考症状,都源于家长的错误逻辑。


 

前段时间,小意在机构接待了一位妈妈,他的孩子正上高三,突然有一天,孩子决定不再上学了,他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,不管家里人怎么跟他沟通,他都不回应。


在跟妈妈交流的过程中,小意得知,她平常对孩子管理很严苛,尤其是学习,但她之前并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变化,如今孩子不仅回避上学,还回避跟妈妈沟通,而且表现了明显的抑郁倾向。而究其根源,妈妈不得其解:“我究竟做错了什么?”


错误逻辑之一:“咬咬牙,考过了就可以放松了”


中高考前,当孩子跟爸妈倾诉自己难以排解的压力时,大多数家长都会说出这句话,“咬咬牙,考过了就好了”,他们觉得这是一种鼓舞和安慰,但这只是针对那些能合理纾解压力的考生;但如果这个孩子找不到排解口呢,那这句话就被解读为,“无论你承担多大的压力,现在都不能放松”,这样做的结果,就是孩子无法纾解压力,导致压力超过阈值,进而引发情绪崩溃。


同时,这句话还隐含了一个逻辑漏洞,那就是“学习的目的,就是为了这最后一搏,拼搏完了,gameover”,这会让孩子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,而不是自发地喜欢,这种逻辑极大地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。


 

错误逻辑之二:“赶紧看,把以前没学到的知识点都看到位”


乍一看这逻辑没什么不对,而且像是一个还比较有知识的家长说出的话,但它到底错在了哪,且听小意来分解。


我们上过学都知道,功夫在平常,该学的内容在平时已经积累好了,考试只是一个调动平时积累的过程,平时没学,临考前进行高强度的复习,就是典型的“抱佛脚”,不仅效率低,而且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压力,导致高考时连正常的水准都发挥不出来。


小意建议,家长应该让孩子用科学的方法“适度”学习,即便以前学习有疏忽,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,积极应对考试,把先前学到的知识以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即可


 

错误逻辑之三:“我已经在很努力地掩饰自己的焦虑了”


 

 

小意最想跟大家分享的,就是这个逻辑错误——家长自以为隐藏焦虑,可以不让孩子受影响,但很多时候,他们其实并没有“隐藏好”自己的焦虑。


小意在机构接触过两类家长,一类是处处释放自己焦虑的,而另一类则是刻意隐藏自身焦虑的,但实际上他们还是会用很多替代性行为来释放自己的焦虑

1、经常性询问孩子学习考试相关的情况,通过“把控感”来掩饰焦虑;

2、反常地对孩子好,这是一种“补偿性行为”;

3、反常地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,这是一种“逃避”;

4、把对孩子考试的焦虑发泄到其他地方,比如跟伴侣吵架,这是一种“转移”;

5、总说“其实我们不在意你的成绩”这类话,不断重复,这是“反向形成”;


你可能会说,这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焦虑,孩子怎么可能察觉到,但你要知道的是,处在高压状态下的孩子有时会异常敏感,他们很容易捕捉到这些替代性行为背后的焦虑,从而压力更大。
 

以上三种逻辑错误,其实都是隐性的,小意在此并不是想危言耸听,只是想警醒家长,在孩子面对中高考压力的时候,能给对方心理上的支持,而不是变相施压


小意也呼吁,中高考到来之前,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,在出现自身无法排解的压力和情绪时,都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,来解除焦虑和压力。否则,时间久了会引发心理问题,甚至是心理障碍。


意津心理,您身边的心理专家——意津心理专业热线:027-85883199


网站地图